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学反思 > 文章 当前位置: 教学反思 > 文章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0-04-15    点击: 次    来源:sunbook.org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安排了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刚接触有余数的除法,本身就有些困难,再加上还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可谓是难上加难。

  例5学习的是用“进一法”解决问题,这种题目对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很容易理解还剩余的2个人也要坐船,如果这两个人坐到其他船上,人数就多了,不符合最多坐4人,所以这2个人要再坐一条船,要用5+1=6(条)。我带领学生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认识了进一法,用做了相应的练习,学生掌握比较好。

  第二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去尾法”,这种题目也不难理解,剩余的钱不够买一个面包了,所以只能买3个,还剩余1元钱。我给学生强调了统一的格式,要先认真读题,正确列除法算式并正确解答,然后根据题意判断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最后写上简单的答。学生对于这两种题型能熟练正确的区分,只是个别学生加单位名称时经常写错,他们还是不理解题意。

  例6是解决有规律的排列问题,学生刚开始接触这种题目有点难度,做了两道题以后,他们就已经很熟练了。我们还一起总结了解题步骤:第一步要先找规律,看看是几个为一组排列的,第二步列除法算式并解答,第三步也就是最关键的一步,看余数,余数是几,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就是最后一个。

  总之,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部分内容难度不小,还要带领学生加强练习,并且要让学生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设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情境,以“问题”为线索,以“动脑筋”为媒介,以“口语交际”为目的,展开饶有兴致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在“发现”中交际,在“讨论”中交际,在“评价”中交际,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实现信息传递和思想感情的交流。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好的:

  一、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口语交际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口语交际的空间就有多大。教师能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如“家里有了蟑螂怎么办?”,“队徽容易刺到皮肤怎么办?”等,让学生觉得有本之源,有话可说,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极高。

  二、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走向社会的现代人,这就要求口语交际要实践性。这节课里,学生针对“夏天戴队徽很容易刺到皮肤该怎么办”、“晚上起床找不到开关怎么办”等展开对话。体现出“语文的综合性的实践性”,加强了课堂与课外生活 的联系和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间的对话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中才能形成,在本课里采用了三种互动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正是这些互动使学生打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从而避免了那种“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单向传递状态,思维交流、碰撞较少”的弊病。学生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神采飞扬中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实话实说。

  一节课下来,学生交际的兴趣浓厚,基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懂得与人交际时应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认真倾听,教学目标的达成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孩子在小组内大胆说而站起来说却很胆小,教师对个别学生具体的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学生出现表达困难时,欠缺机智的引导,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例3,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乘加、乘减的基础上延伸的知识。上学期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基本都能解决,并能找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老师不讲学生就能自己解决的例3,我想如果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效果肯定要好。于是我布置了课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自学例3,划出你学会的部分。

  2、结合实际生活,编出用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上课时,先进行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准备,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这节课,如果还按照传统教学,首先从情感方面:学生不愿听,因为前面已接触过;其次从效率方面,一节课最多能练习几道题,而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编题,不仅使学生有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这节课中,有两方面需要改进:

  一是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有些学生声音低,表达的不清楚,教学时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是有少部分学生准备的不是太充分,以至于有个别学生不发言,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体验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学习过程,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尝试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

  一是基础的复习,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新经历一遍。求几倍的数,主要还是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收集信息表达想法,通过这个直观的线段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求几倍的数其实就是求几个几。

  二让学生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来提一个倍数问题,这里主要体现三个层次:1、谁是谁的几倍?这个学生基本上都会提。2、谁与谁的和是谁的几倍?问题三是本节课的新知识,求一倍的数。这个求一倍数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对于1倍的数的观念其实在低年级就应该强调。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爸爸今年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几岁?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上不会去做加法减法或者乘法,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会做除法。当然也有的学生会猜数,用验证的方法做。35是几的5倍?这个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算出来。这道题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没有人会做错的,他们都是没有办法才做对的。但是为什么做除法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说不清楚。所以在学生做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画图,运用这个直观的线段图来说想法,找到关键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画一格,爸爸就是5格,这5格就是35岁,那么一格就是7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做除法?这个问题也是这题的关键,学生能说清了那么这节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一课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习了用分布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内容。根据二年级学生年纪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先复习旧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创设了面包师傅烤面包的情景提出问题,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教学新知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从中自然的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借助生活经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地接受新知。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更直观形象。从过画彩条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明确问题及解决方法。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

  不足之处: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是有点困难,学生有点恐惧,很多学生不会分析题意,找不出题中的主要信息,不会解答,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心里困难,使学生爱学数学。另外,表扬性语言较少,多鼓励学生。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对学生基础了解太少,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这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或者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还是放不开,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错。比如:在教学例6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所以导致后面完不成教学任务拖堂。

  (3)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

  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培养学生养成提问体题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学生经我引导后都能提出:什么比什么少几;什么与什么相差几,什么比什么多几等问题。

  二、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如教学生“求两数相比用减法计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已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教师要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第一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能求什么问题,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让学生计算400米,她一个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题式展开教学,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教学中,老师通过让学生选择老师出示的程,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

  4、丰富的题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一的问题解决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9

  当被通知选定这个课题时,我一直无从入手,“解决问题”是思维训练较强的课型,平时练习和考试时学生对于这类型的题目一直得分率较低,成绩好的学生一读题就能解题,而对于落后生无论如何都是讲解不清。在备课过程中我一直思索如何能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各种能力。

  一、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

  1、学生的起点在哪?

  学生已经在前几册中已学过的解决问题类型和已有的数量关系

  第一册:求总数、部分数;求总数(不同策略)、求剩余(练习)

  第二册:求部分数;求总数、部分数(开放式图、自主提问);求总数、部分数、求剩余(多个问题);比多少

  第三册:求总数、部分数、求剩余、比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乘法(求几个几、开放式图);乘加乘减;乘法(求几个几、开放式图、自主提问);求几倍数(线段图、文字题)

  第四册:解决问题(专题):加减混合两步计算(综合列式)、连减或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添小括号)、乘加乘减

  2、突破口在哪?

  通过充分的题意理解,让学生理清先求哪部分,再求什么。

  二、根据这些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②让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③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多角度能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三、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突出信息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如在例题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收集数学信息,然后再用文字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解决。在反馈练习时,则注重练习层次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寻找图中的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2、体现差异、注重学习过程的扎实、有效。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上,当学生提出“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时,我没有急于让那些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发表高见,而是让同学们通过自己思考、或向同学请教、或邀请老师一起讨论等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解决问题时,我充分让不同的学生展示各自的解决办法,体现解决同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丰富题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不仅仅是练习堆积课。本节课在新授完成后安排了三个不同类型的相关练习。

  1、鸡蛋问题。(不同策略,解决问题)是例题的模仿练习,是对学生探究知识的适当巩固。

  2、面包问题(选择信息,解决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能根据多余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是学生对连乘问题的深入理解。

  3、游泳问题(隐含信息,解决问题)

  四、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的地方,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规范,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的角色,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努力的。

  当然课堂中也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和需要思考的问题:

  1、课中师生生生的交流形式比较单一。每题几乎都是学生练习、教师指名、师生交流的形式得以展开,容易造成课堂的单调乏味。

  2、只顾追求策略的多样化,忽略了连乘问题有时方法也具有局限性,不是每题都可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算式。如果在课堂上不加以对比,学生很可能造成思维定势,认为连乘问题只是简单的三个数相乘,而忽略对连乘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

  说实话,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就在思考:我要怎样讲。如果不作为公开课去讲,我本打算把算术法解题作为重点去讲,而用方程解作为辅助。可如果作为公开课去讲,我只能把急功近利的讲法收一收,而是去看课标,看教材,看编者的意图,去想除了教会学生正确解题之外,还需要教会什么,渗透什么?

  看过课标,又看了教参,真正的体会到了编者的意图:教材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考虑,选择了相对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可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

  正因为此,我特意制定我的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发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

  2、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和重要性,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

  怎样设计教程,怎样因势利导,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完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我又一次陷入沉思:

  课始,我出示了: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对这条信息分析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根据这条信息,你能再补充一条相关的信息,并提出问题吗?,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学生通过补充条件和问题,意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正因为等量关系式不变,学生很容易想到了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问为什么会想到用方程,学生答:因为这样顺着想很容易呀?我给予了认可和肯定。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说出了算术法用除法。这里我没有过多的解释和停留。结果导致讲课后,好几位同事提意见说:讲算术法时间太短,太过仓促,没有讲为什么“分率所对应的量÷分率=单位‘1’的量”。

  后来我又出示了: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4万平方米,比故宫面积的多8万平方米。故宫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更加认定了在解决单位“1”未知的题中,用方程解还是有其优势的。

  课讲完了,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心中似乎又有一点失落。为什么?可能认为自己并没有上好那节课吧!自己的课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吧!听听领导和同事的建议,自己收获颇多。

上一篇:《祝福》教学反思

下一篇:《司马光》教学反思

津ICP备15000872号-2  |   QQ:2263794986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  电话:2263794986  |  
Copyright © 2020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sunbook.org使用 OK文库 Powered by 55T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