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总结 > 调查报告 > 文章 当前位置: 调查报告 > 文章

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时间:2020-04-14    点击: 次    来源:sunbook.org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地市质检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质检技术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质检技术机构逐渐显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8000余家,从业人员86万余人,各类仪器设备近400万台套,实验室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近1600亿元,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亿余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11500家,占行业总规模的40.58%,企业性质的占56.1%。目前,市地一级质检机构均为政府依法设置的事业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当前面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取消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合理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当期质检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市一级质检机构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经历了一系类的改革机遇和市场营销磨练后,围绕各地产业特征,打造了一批国家中心、省中心,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规模小、能力低、包袱重等问题,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职责定位不清,体制不顺、政策不活。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多数质检机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上仍然延续着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收定支。在此体制下,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没有保障,造成 “保吃饭”成为当前大部分市级质检机构的首要任务。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限制,造成营销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规模小、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主要围绕食品质量安全,致力于食品检验能力建设,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够协调和均衡发展。2014年食品检测职能划转,占据地市质检机构业务量的50%以上,给质检机构带来了生存冲击。各市地质检机构立足本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难以规模发展。

(三)政策依赖性强,经费不足。长期以来,除济南、青岛外,大部分地市质检机构业务主要是履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职责, 2014年下半年由定检工作转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模式,取消定检收费,这使大部分质检机构失去了工作“总抓手”。各地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财政上基本上都是在“质监局大盘子”里自己调配解决。

(四)市场营销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地市质检机构主要依托“监督”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机构组织体系受行政影响而不是以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地市质检机构的营业收入与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差距大,市场占有率低。

(五)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依赖性低当前,部分地市人员编制不足,个别市地编制不足10人,受编制的影响,技术机构正式人员只出不进,同时合同制聘用人员流转速度较快,造成人员培养难,很多专业出现人才断层。特别是为节约人力成本,重在强调“多能”,很难做到“一专”。同时,受“创收任务”压力的影响,技术机构长期从事重复的符合性检测,加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在研发验证、标准服务、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要求,造成客户对市级质检机构的依赖性低。

二、地市质检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理顺体制。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文),明确改革整合质检检验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指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就目前政府依法设置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监部门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具有“三公”性质,即政府的公共实验室、服务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和非赢利的公益性机构。地市一级质检机构是综合性检测机构,其综合能力、检测手段、人员素质等优于其他单一检测能力的机构或区县检测检验机构,特别是近年来圆满完成产品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安全检测工作也说明了作为市级质检系统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政府更具公信力,更适于定位为公益类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县级质检机构整合后定为公益二类,那么地市级质检技术机构理应定为公益二类。

目前,我省地市质检机构均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方面有财政拨款类和财政辅助类,但各地市一直延续垂直管理期间的财政政策,以收定支,经费没有保障。鉴于食药、农业、海洋与渔业等政府实验室均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质检机构亟需理顺财政体制,适于定位为公益一类或为财政拨款类公益二类,以此减轻创收任务压力,从而使质检机构服务于政府更具公信力。

(二)转企改制时机尚不成熟。

一是从市级质检机构经济收入和检测能力来看,实施经营类改制条件尚不成熟。与国内一些部委、行业内的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相比,年经济效益较低,检验业务规模较小,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县级检测机构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利用政府职能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且能维持人员工资和设备能力的持续增长。转企改制后如无政府职能和政府支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是受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即使检验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仍保留公益性实验室,检验检测业务来源还不能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较。如:政府计划检测业务来源等。

三是转企改制有一定阻力。质检机构现有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员有事业编、企业编、合同编、临时用工等多种形式。在目前顶层设计未明确到位,即转企改制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资产划拨、人员安置和税收政策等均未明确,国家局中编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相关配套文件缺失,各省只是在探讨摸索阶段。匆匆将目前我省的市级机构转企改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而会影响各市机构的运行及业务发展。

四是政府监管需要有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市场资源,探讨运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但部分社会机构为承揽业务,压低价格,恶意竞争,结果是检验质量的偷工减料,检验的公正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横向整合,逐步推进,做大做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技术机构作为支撑,而鉴于目前市级质检机构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整体改制转企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质检技术机构面临各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可在质检系统内部先实行质检、计量内部整合,从而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从而做大做强。进而按照国务院《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条件先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菏泽市模式,推进同城同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现本市之内的横向联合。

(四)培育和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级质检机构必须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技术领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提升检验检测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提升服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当地企业的公共实验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益,成为当地市乃至全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山东财源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是新形势下各检验机构努力追求的业务模式。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上一篇:“两化融合”的新高地--智能制造

下一篇: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与分析

推荐阅读
津ICP备15000872号-2  |   QQ:2263794986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  电话:2263794986  |  
Copyright © 2020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sunbook.org使用 OK文库 Powered by 55TR.COM